外事会见

刘建超出席第十三届世界和平论坛午餐会并发表演讲

时间: 2025-07-03
作者:
来源:

刘建超出席第十三届世界和平论坛午餐会并发表演讲

2025-07-03
来源:

  7月3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建超在北京出席第十三届世界和平论坛午餐会并发表题为《树立正确安全观念,实现真正持久和平》主旨演讲。 

  刘建超指出,和平与安全问题,始终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命题与关键变量,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紧迫、最复杂的全球性挑战。固守“零和博弈”的错误观念,是引发战争冲突的重要原因。当前,科技革命已根本性改变战争形态,如果仍然执迷于“零和博弈”、“绝对安全”,将可能导致共同的毁灭,这将是人类文明无法承受的代价。 

  刘建超表示,战乱交替不应是人类的宿命,持久和平才是我们的彼岸。习近平主席呼吁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各国命运与共、利益与共、安危与共、休戚与共,为世界实现和平、繁荣、安全、进步指明了全新路径。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源于自身文明的传承,源于时代发展的要求,源于国家的战略抉择,也是“命运与共”理念下的必由之路。我们坚信这条路一定走得通!中国不仅实现了自身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也与周边国家一道推动亚洲实现长期稳定和共同繁荣,形成了“安危与共、求同存异、对话协商”的亚洲安全模式,为世界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

  刘建超呼吁,各国要树立正确安全观念,同走和平发展道路,把对“命运与共”的深刻认知、“和平发展”的道路选择,体现在安全与发展战略中、政策选项上,以实际行动携手应对安全挑战、推动实现持久和平。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主持活动。演讲结束后,刘建超还就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与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中美关系、“中国威胁论”等回答了提问。

  :刘建超在第十三届世界和平论坛午餐会上的演讲全文 

 

树立正确安全观念,实现真正持久和平 

——刘建超部长在第十三届世界和平论坛午餐会上的主旨演讲 

    

  尊敬的邱勇书记,  

  阁下们、女士们、先生们、同事们:  

  大家好!  

  非常荣幸同大家再次相聚在世界和平论坛。我要对论坛13年来,在清华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主持下,为世界和平鼓与呼。这个世界需要这个论坛。今天上午,韩正副主席和鸠山由纪夫、范龙佩先生就“如何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进行了深刻阐述,相信大家和我一样,都很受启发。借此机会,我愿同大家分享几点看法。  

  和平与安全问题,始终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命题与关键变量,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紧迫、最复杂的全球性挑战。我们每天早晨阅读新闻,动荡与冲突时常占据头条。环顾全球,乌克兰危机延宕三年依然炮火纷飞,中东冲突从满目疮痍的加沙又蔓延到以色列和伊朗之间的正面冲突,非洲苏丹内乱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冲突动荡的画面刺激着向往和平人们的神经。尤其令人不安的是,在全世界人民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我们看到的却是安全威胁的回归。  

  人们说,“和平只是战争的喘息”,那么这真的是常态吗?古往今来,我们曾听到太多对诉诸武力的辩解,比如对利益的追求、对权力的争夺、对安全的焦虑、对信仰的偏执等等、等等,但我们却发现所有这一切都根植于“零和博弈”理念在作祟。  

  在这样的理念驱动下,资源只能是我多你少,权力只能是我大你小,安全只能是我有你无,信仰只能是我优你劣。理性让位于杀戮,良知让位于野蛮,人类用智慧创造出文明又将其亲手摧毁。  

  在这样的理念驱动下,只有“绝对安全”似乎才是真正的安全;而为了所谓的“绝对安全”,甚至可以置他人安全于不顾。不久前,美国防长赫格塞思先生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大谈所谓的“以实力促和平”,我在这里必须要指出,这种说法是霸权思维的新化身,它真正炫耀的是武力而不是对话,挑动的是对抗冲突,而不是和平和谐。  

  在这样的理念驱动下,“修昔底德陷阱”必然是大国的宿命,而中小国家很难独善其身,常常面临被霸权逼迫选边站队,沦为大国争霸的牺牲品。在科技革命已根本性改变战争形态的今天,如果仍然执迷于“零和博弈”、“绝对安全”,甚至不惜将人工智能等创新成果应用到战争手段中,世人很可能面临的不是谁输谁赢,可能是共同的毁灭!这将是人类文明无法承受的代价!  

  女士们、先生们、同事们, 

  战乱交替不应是人类的宿命,持久和平才是我们的彼岸。回顾历史,人类始终在战争与和平的夹缝中寻找生存与繁荣的道路。基于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思考,习近平主席呼吁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指出了一条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新路。这是中国在结合自身历史传统和实践探索,并充分汲取其他国家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其底层逻辑是普遍安全,是对“绝对安全”和“零和博弈”的否定。  

  按照这一逻辑,人类要走一条命运与共的道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人类要走一条利益与共的道路,坚持求同存异、坚持合作共赢,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共同发展融为一体,在共商共建共享中携手进步。人类要走一条安危与共的道路,各国安全不可分割,每个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每个国家的合理安全关切也都应该得到重视。人类要走一条休戚与共的道路,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正是从这一理念出发,中国领导人始终强调: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霸、不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这不是外交辞令,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中国坚定的战略选择,是命运与共理念下的必由之路。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源于自身文明的传承。唐朝时世界上最庞大的驼队、明朝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走出的是丝绸之路而不是殖民之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百年屈辱与战乱。我们不会忘记战争的惨痛与创伤,更铭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绝不将自身的遭遇强加于别人。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源于时代发展的要求。百年变局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随着万物互联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那种你有我无、你赢我输的对立思维已经过时,互联互通、共生共享才是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逻辑。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源于国家的战略抉择。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外部环境的安全稳定是中国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必然要求。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绝不会输出动荡纷争,自毁发展的大好机遇。同时,国际上无数的教训也警醒我们,大国依仗强大实力对外扩张、争夺霸权,最终都难以持续。中国的老祖宗早就告诫世人,“国虽大、好战必亡”,今天我们更不会选择走入这样一条死胡同。  

  和平发展已经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经上升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国家意志,也是中国人民的追求。和平发展道路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都没有走过的道路,没有模板可以遵循,中国将锐意前行,因为我们坚信这条路一定走得通!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我们与周边国家共同努力,推动亚洲总体实现了长期稳定发展,实现了今天的繁荣,这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冲突动荡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与亚洲国家共同探索,形成了“安危与共、求同存异、对话协商” 的亚洲安全模式,我想这值得世界其他地区借鉴。  

  女士们、先生们、同事们,  

  “零和博弈”与“命运与共”两种理念之间,世界应作出怎样的选择?答案并不复杂,但真正付诸的需要政治家的责任与良知。  

  理念的转变在于思想解放。历史评判我们这一代人的尺度,并不在于我们打赢了多少场战争,而在于我们是否守住了和平,是否给人民带来了幸福。我们期待在座的各位国际战略界翘楚本着守护和平的崇高使命,用洞穿历史和未来的智慧作出理性判断,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启发引领,使“命运与共” 成为人所共知、人所共享、人所共守的根本价值理念,推动各国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凝聚起国际社会携手和平发展的广泛共识。  

  理念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我们呼吁世界各国政府把对“命运与共”的深刻认知、“和平发展”的道路选择,体现到安全与发展战略中,体现为鲜明的政策选项。大国要负起大国的责任,要加强战略沟通和政治对话,树立正确的战略认知,逐步积累战略互信,为实现普遍安全、持久和平系好“第一粒扣子”。  

  理念的力量在于实际行动。我们呼吁各国珍视用无数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二战胜利成果,切实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防止战争的历史悲剧重演。坚定政治解决争端的信心,在地区热点问题上积极劝和促谈而不是火上浇油,为推动局势降温、通过对话协商化解分歧创造条件。坚持合作共赢的思维,坚持多边主义的方向,持续改善全球安全治理,应对好人工智能、极地、外空等新兴领域层出不穷的挑战。  

  习近平主席指出,“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实现普遍安全、持久和平,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我们相信,只要越来越多的国家秉持践行命运与共理念,和平发展一定能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世界也一定能迎来更多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谢谢大家!我下面愿回答大家的问题。 

作者: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