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论坛聚焦

黑海区域在中国欧亚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


2015-11-02 信息来源:

林温霜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东欧研究中心)

20151030日 中国中东欧青年政治家论坛

发言稿

 

中国早在元朝就开始认识到黑海地区的重要性。元朝是一个在皇帝忽必烈汗领导下的文化和贸易向海外扩张的时期。元朝的船只在新的海域和疆域中航行。14世纪末,中国与波斯以及近东的大城市、拜占庭以及最有影响力的欧洲中世纪统治者们建立了(外交)关系。19世纪的鸦片战争之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处在西方的掌控中,失去了发展同大黑海区域经贸关系的机会。

如今,当代中国正在成为21世纪世界的领导因素,他并不只是把自己放在身处的亚太地区,还根据切身利益定位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地位与影响力。当前,作为欧亚大国和作为上升中的未来全球大国,构建欧亚战略就成为中国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作为一个欧亚大国,必须要有清晰的欧亚战略。中国的欧亚战略一要考虑发展,二要考虑安全。从发展层面上看,“一带一路”是中国欧亚战略的核心;从安全层面上看,立足欧亚大陆,全面建设与俄罗斯及欧盟的战略伙伴关系,避免与美国的战略碰撞是中国欧亚战略的关键所在。

大黑海地缘政治范畴是冷战后的国际问题专家们形成的共识。后苏联地区的重新格式化也勾勒出了巴尔干黑海里海(以南高加索国家为主)框架下的大黑海地缘政治轮廓。该地区传统的大国——欧盟、美国、俄罗斯、土耳其、伊朗等利益关系交错复杂。近些年,中国也积极参与其中,并正在使该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和文化向欧洲延伸的热点。

中国政府目前还没有成熟的针对大黑海区域的战略。在这种情况下,黑海地区在中国欧亚战略中的作用可以透过以下方面加以审视。

 

新丝绸之路

中国政府制定的复兴陆地及海上丝绸之路的计划无疑是目前能覆盖黑海区域的最直接的战略规划。

我们都必须承认,欧盟针对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东部伙伴关系”的一体化项目或者美国的“大中东”倡议预示着西方“价值”民主的实施,而中国的合作观则不附带政治条件。中国的“丝路”项目区别于俄罗斯重新整合前苏联,以莫斯科为主导的,并以地缘政治和地缘文化控制为工具的欧亚战略。丝路旨在加强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这些地区有着近30亿人口和有前景的市场。丝绸之路名称本身就映射出中国作为货物贸易、信息、知识、文化与技术交换的源头的历史使命。通过经济与丝绸之路沿线有关国家建立更紧密的政治和文化关系,并且将这些关系建立在互相尊重,尊重主权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这将极大地体现该区域在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分量。如果能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实现,这一倡议预计将整合亚、非、欧三大洲为数众多的具备战略重要性的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公路、海港、贸易投资、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中心。

从地缘战略重要性上讲,黑海区域出现在丝绸之路双方向的节点上,是中国经济进入黑海地区和东欧的桥头堡,因此应被视为中国欧亚战略的重要因素。

 

加强与中东欧国家关系

    近几年,欧洲经济的疲弱表现和投资匮乏导致中东欧(尤其是东南欧)国家集体“向东看”。如果说2004年加入欧盟的第一波中欧国家感受到了实现局部基础设施改善的好处,那么像保加利亚这样的国家则由于去工业化、去农业化而在欧盟中显得无所适从。这正是黑海地区的发展为中国投资的进入留下的巨大空间。

在欧盟不具备足够的资源和清晰的理念来加快新入盟国家经济的现代化的情况下,中国投资者已经准备好提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

201311月,在维尔纽斯的“东部伙伴关系”峰会失败的背景下,在欧盟的后方——布加勒斯特,举办了中东欧十六国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高级别会晤。在2011年布达佩斯论坛和2012年华沙峰会之后,这是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高级别领导人的会晤。罗马尼亚首都被选作会议举办地并非偶然。布加勒斯特将中国视为最有希望的长期亚洲伙伴,罗马尼亚也是中国在欧洲最忠实的伙伴,这次会晤可以被视为中国在黑海地区的战略性突破。会晤期间中国宣布了启动对中东欧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信用贷款的决定,以推动双方的大型基础设施合作项目。会谈结束后,欧盟委员会指责北京“分而治之”的策略,而对东欧国家则要求他们在发展欧盟同第三国关系时保持欧盟整体的具有稳定性的态度。但从实际意义上讲,中国与中东欧加强合作并非要分化欧洲,而是提供一种促进欧洲内部平衡发展的新的合作模式。

黑海岸边的另一个中东欧国家保加利亚与中国的经贸关系现状相比双方之间频繁的政治对话来说并不同步。中国重视保加利亚作为世界上第二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这一事实。而在近年因为苏联解体,保加利亚已经变成了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并且翻译出版了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的著作《中国梦》。总统普列夫内利耶夫还出席了该书的首发式。然而由于保政府首脑几次缺席中国中东欧领导人峰会,保加利亚在吸引巨额中国投资方面就落在了巴尔干邻国的后面。设在洛维奇的中国轿车企业长城公司成为了硕果仅存的中国在保产业科技投资的标杆。拥有国家政策支持的中国实业和公司对参与保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如参与索非亚地铁三号线建设的招标、连接北部及南部保加利亚公路网略同黑海干线的“希普卡”峰下方的战略型隧道建设)。但这些大型项目均须得到政府的支持保障,因此双方的合作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去年开始,黑海地区局势由于乌克兰危机的影响变得扑朔迷离。中国在这一问题上也需谨慎对待,因为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联邦以及工业重镇顿巴斯事实上从乌克兰的分离代表着中国在大黑海地区的严峻的地缘政治挑战。今天我们的会议讨论的重点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因此不在这里过多评述乌克兰问题在黑海区域产生的一系列影响。

 

结论

中国正处于弄清楚自己在大黑海地区独立的战略定位的过程中。该地区是中国在高加索、中欧、东欧和中东地区的桥头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公路和能源通道均经过这里,同时这里集中了大量的重要能源资源,这对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的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同时黑海地区作为欧洲和亚洲的前沿地带,大国利益交织,这一区域的地位在中国中东欧合作中也是关键性的。因此,将黑海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对待无疑将有助于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 版权所有© 2003 京ICP备11017124号